2025年7月16日上午,bevictor伟德官网主办的“意识、自我认知与后人类未来”研究生bevictor伟德官网,邀请哲学系罗伯中教授主讲。师生围绕“后人类条件下重思马克思的类本质概念”这一主题,探讨基因编辑、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“后人类”挑战,以及人类本质的界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及应对。陈晓华、李锋锋、刘牧等老师与全体学员参加。

罗伯中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、马克思哲学、当代政治哲学等研究。他指出,当前“后人类”理论存在三大分野:首先是“超人类主义”:主张通过技术增强突破人类生物局限,延续启蒙理性传统,但被批评隐含新优生学风险。其次是“去人类中心主义”,受福柯、巴特勒等影响,解构“人”的固有概念,强调社会建构与历史偶然性,揭示人文主义框架本身可能构成压迫之源。最后是“自然-文化连续体”,打破自然与文化的二分法,强调生命物质的自创生力,在“人类世”背景下重新思考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关系。
罗伯中教授深入剖析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“类”概念的批判性超越并提出“类生命辩证法”作为关键理论框架。“中介性”即身心统一并非自然事实,而是以社会化的“类”(具体化的社会关系)为中介,在历史中辩证生成的事件。“批判资本主义异化”即资本主义导致心灵与身体割裂,浪漫主义的身心/自然连续想象无力改变现实。AI等技术若脱离其资本逻辑的创造目的,无法真正导向“超人类”福祉。解决身心统一问题,需超越认知科学或个体修行,指向改造社会关系的政治实践,在真正的共同体即“社会化的人类”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。

在后人类图景纷扰之际,马克思的“类本质”思想及其“类生命辩证法”,为理解技术洪流中“何以为人”、如何构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系、以及追寻怎样的社会政治未来,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批判性坐标和解放性视野。此次讲座不仅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深耕,更是直面基因编辑、AI偏见等时代核心议题的哲学回应,呼吁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锚定人类的价值与尊严。
(图/文:张慧媛)